学科简介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研究室党支部,从建立支部起,就将党支部建设与重点学科建设紧密进行结合,不断加强支部成员的理论学习,并积极培养年轻人才,不断发挥他们的能动性。
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并重
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研究室党支部建设的另一个工作重心,就是紧密围绕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党中央和国务院思想库、智囊团的定位,确定了研究室、党支部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区域合作研究团队和国家处理区域合作事务的重要智库。
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一时间亚太地区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自2009年美国开始实施其“重返亚洲”战略以来,亚太地区研究的领域和范畴也逐渐增加。该室从跨学科的视角展开区域合作理论研究,例如对区域合作的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理论研究;逐渐拓展到对亚太地区的区域合作跟踪研究,其重点研究对象包括:传统的“东盟+1、东盟+3”等“东盟+”合作、中日韩合作、东亚自由贸易区、亚太地区的次区域合作像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图们江流域开发合作等,以及亚太地区的双边合作,特别是自2009年美国加入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定(TPP)以来,TPP也成为该室跟踪研究的重点之一;对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盟(ASEAN)、东亚峰会(EAS)、上海合作组织(SCO)以及博鳌亚洲论坛等区域合作组织进行研究;对中国的区域合作进行对策研究,成为该室研究的一大亮点,主要涉及中国参与和推动的双边、多边合作的背景分析和对策分析,并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以此实际行动发挥党支部的先锋带头作用。
学科发展网络化
结合成立时间相对较短以及学科实践性较强等特点,该室十分注重加强学科的基础建设,鼓励科研人员对区域合作的历史和理论进行研究,并对相关成果的发表和出版进行适当补贴。2009年以来,该室科研人员已累计独立或合作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外文学术论文5篇、出版专著3部、撰写提交研究报告10余篇、一般论文20余篇等。
该室还着重突出对策研究的重要地位,把学科建设与区域合作的发展实践同国家的区域合作政策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提供的平台为基础,辅以学科经费的支持,组织召开了“东亚与亚太区域合作”、“后危机时期的东亚合作”、“区域合作背景下的中国东盟关系:回顾与展望”等国内学术研讨会;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政策咨询活动,还激励科研人员结合各自的研究专长,承担国家部委的研究项目,撰写研究报告和政策咨询报告。“我们力图把区域合作学科打造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密切联系区域合作实践的应用性学科。
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研究室作为国际学部的研究机构之一,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积极推动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实施学科网络建设已成为该室学科发展的一大特色。例如,“全球战略院”的前身 “亚太所”与“东盟10+6”各国(即东盟和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周边其他国家的相关机构有稳定的联系和良好的合作,该室参与了其中的跨国课题研究;该室还是韩国牵头的“东盟10+3”框架下“东亚研究所论坛(EAIF)”成员、以及“东盟10+6”框架下“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所(ERIA)”的董事和其研究所网络(RIN)成员,等等。
人才培养年轻化
在人才培养方面,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研究室党支部注重利用一些培训项目和机会。例如,借助福特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项目、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该单位提供的各类访问、进修项目,提升该室科研人员的基础理论或专长。
在实践中,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研究室党支部有两项重要举措。一是鼓励研究人员对亚太区域合作理论、进程或区域合作组织,进行长期跟踪、深入研究,努力使科研人员成为国内、进而成为国际上某一理论或问题的专家。这既提高了该学科、乃至该研究院的影响力,又有助于该室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二是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该室注重新老成员的学术传承,通过传统的“传、帮、带”,帮助年轻学者成长。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研究室党支部30岁左右的青年学者居多,为避免学术研究断档,人才培养对于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研究室党支部来说至关重要,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研究室党支部要组建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都过硬的‘老、中、青’三代的学术梯队。
鼓励学者“走出去”
为满足国家对区域合作研究的需要以及推动学科的发展,当前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研究室主要面临着队伍建设和资金支持的困难。
如今,亚太地区正在开展如火如荼的区域合作,传统的合作平台被继续推动的同时,新兴的合作倡议、合作平台不断涌现。在研究领域迅速扩展的情况下,我们的学者依赖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显然,我们的科研人员规模不能无限扩大,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引进博士后等研究人员,对一些问题进行跟踪研究。
目前,为了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我们一方面通过申请对方资助的学术活动,实现‘走出去’;同时争取接待那些已有经费支持的国外学者来访,实现‘请进来’。另外,我们也通过争取亚洲专项研究资金或与其他经费相对充裕的机构合作,举办国际学术活动,实现‘请进来’。希望借助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实现 ‘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更大突破,打造与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相符的国际学术地位。